中国猪肉网 - 猪肉行业门户网站 !

商业资讯: 新闻资讯

你现在的位置: 首页 > 商业资讯 > 新闻资讯 > 猪肉水果涨涨涨,谁的锅?
N.biz | 商业搜索

猪肉水果涨涨涨,谁的锅?

信息来源:zzzuuu.com   时间: 2021-01-25  浏览次数:3

  7月15日,中国经济2019上半年“成绩单”揭晓。这份成绩单格外引人关注,原因在于,今年以来我国面临的下行压力不同以往,一方面是贸易谈判悬而未决,外部环境依然复杂严峻,另一方面是现阶段宏观调控受到“高债务、高房价”的掣肘。一系列逆周期调节政策的对冲效果有待继续显现,一系列制度性结构性改革也在加速推进。我们应如何理解中国经济上半年的表现?接下来,谁将扮演支撑稳增长的重要角色?宏观调控还有哪些手段可以期待?

  今天开始,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推出“年中经济观察”系列,将陆续从不同角度回答上述问题。第一篇文章要解答的问题是:贸易摩擦中,我国加征反制关税对通胀的影响有多大?

  图片来源:沙沙野

  6月,CPI同比上涨2.7%,食品价格仍是推动CPI上涨的主要因素。其中,猪肉与鲜果价格涨幅扩大,同比增速分别由2月份的-4.8%和4.8%上升至6月的21.1%和42.7%。我国对美第一批加征关税清单就涉及了对进口猪肉、鲜果加征25%的关税,由此市场存在疑问,猪肉、鲜果价格的持续上涨是由贸易战所导致的吗?贸易战对我国通胀的影响几何?

  本文通过剖析我国的报复性关税清单,分析我国对美加征反制关税的特点,以及对我国消费品价格的影响,并通过构建VAR模型量化分析贸易战对我国CPI和PPI的影响。

  数据来源:WIND、CF40研究部

  我国反制关税清单特点透视

  面对美国单方面加征关税的单边主义和贸易保护主义行为,我国对此作出回应。(1)2018年6月16日,宣布对340亿美元清单商品加征25%关税,2018年7月6日生效,涉及农产品(000061)、汽车、水产品等545项商品。(2)2018年8月8日,对160亿美元商品的加征25%关税,2018年8月23日生效,涉及化工品、医疗设备、能源产品等114项商品。(3)2018年9月18日,对600亿美元商品的征税5%-10%,2018年9月24日生效,涉及核反应堆机器,电机、电气设备,有机化学品和无机化学品、钢铁等行业。(4)2019年5月13日,对原产于美国的约600亿美元进口商品提高加征关税税率5%-25%,2019年6月1日生效。

  我国对美进口依存度较低,现已对接近3/4的美国进口商品加征关税。我国出口依存度在逐渐降低,对美依存度也维持在较低水平。2017年,我国进口依存度(进口金额/GDP)为15.2%,其中对美国进口依存度(自美进口金额/GDP)为1.3%。中国自美进口1539亿美元,总进口18438亿美元,现已对美加征关税1100亿,占自美进口的71.5%,占总进口金额的6%。

  我国对美进口依存度(2017年)

  中国进口结构(2017年)

  数据来源:WIND、CF40研究部

  中国加征报复性关税清单不涉及进口占比高、但难以替代的科技产品,而是选择了大豆、汽车、原油等相对容易替代的初级产品。总体来看,我国加征反制关税较为理智,尽量减少对自身的影响。由于我国进口公布的数据只到HS-04编码,无法具体到具体的产品。因此我们利用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USITC)网站上公布的美国向中国的出口数据。2017年,我国自美进口金额排序最高的为民用飞机发动机和零件,占自美总进口额的12.5%,其次是大豆(9.4%),汽车(5.0%),原油(3.4%),制造半导体器件或电子集成电路的机器和设备(2.4%)、集成电路、丙烷等。对比我国加征报复性关税清单,并未对民用飞机发动机和零件、半导体、集成电路这类进口占比高的科技产品未加征关税。

  2017年中国自美进口商品排行

  注:中国和美国都是《商品名称及编码协调制度公约》的缔约国,缔约国家和地区之间商品编码的前六位是统一的,7-10位由缔约国自己确定,称为本国子目。

  数据来源:USITC;CF40研究部

  分行业来看亦是如此,部分技术密集型行业中国对美国进口的依存度较高,我国加征关税时间最晚且加征关税的细项商品数量较少。我们使用中国自华进口额占我国该行业总进口金额的比例来衡量该行业中国对美国进口的依赖度。分行业来看,对美依赖最高的五个行业是:航空器、航天器及其零件(55.3%),炸药;烟火制品;火柴;引火合金;易燃材料制品(35.5%),油籽;子仁;工业或药用植物;饲料(32.7%),书籍、报纸、印刷图画及其他印刷品;手稿、打字稿及设计图纸(29.3%),蔬菜、水果、坚果或植物其他部分的制品(24.9%)。

  细究这些行业,对美依赖度较高的资本密集型行业,我国较晚加征报复性关税,且对这些行业下的细项商品加征关税数量较少,主要是这些产品从其他国家进口来替代美国比较困难。首先加征关税(340亿加征关税清单)的行业是油籽类(大豆)、蔬菜和水果类、谷物、车辆、其他动物产品等此类相对容易替代和贸易转移的产品。

  数据来源:WIND、CF40研究部

  加征反制关税对我国消费品的影响

  在受贸易战影响比较显著的产品中,以大豆为例来看贸易摩擦发生后对我国大豆进口带来的影响。自贸易摩擦发生以来,我国努力增加自身大豆的生产能力,积极寻找大豆供应替代国。我国大豆主要依赖进口。2017年,我国大豆产量为1528万吨,进口量9553万吨,进口量占比高达86.2%,其中巴西和美国是最主要的两个进口国家。自中美贸易摩擦以来,一方面,中国努力增加自身大豆的生产能力。中美贸易摩擦刚刚升温之际,中国农业部就与财政部于4月3日联合发布2018年财政重点强农惠农政策,宣布将实施大豆补贴,且大豆补贴标准要高于玉米。另一方面,中国加大了寻找大豆供应替代国的力度,增加从巴西等国家的进口。

  根据中国汇易和美国农业部对大豆生产的预测值,2019年中国大豆生产较2017年增加10%,美国大豆生产较2017年减少6%。从分地区的大豆进口金额来看,对于地处南半球巴西来说,大豆播种从每年10月开始,次年3月开始收割;地处北半球的美国,大豆播种4月开始,10月底结束。传统上,我国进口大豆春冬季主要来自于美国,夏秋季节主要源于巴西。而贸易战以来,中国采购商正逆季节大批量购买来自巴西的大豆,2018年4季度与2019年1季度期间,中国自巴西进口大豆占总进口的均值为73%。

  中国大豆生产增加

  我国大豆进口金额分地区

  数据来源:中国汇易;美国农业部;wind;CF40研究部

  大豆的进口价格没有出现大幅度上涨。原因可能(1)我国转移了大豆的进口额,增加了来自巴西的大豆进口。(2)我国大豆的进口量降低,主要受到的是国内需求减弱,因此价格没有出现大幅度上涨。国内对于大豆的需求可分为压榨产生豆粕和豆油,从豆粕和豆油的价格来看,也是比较稳定的。

  我国大豆进口价格分地区

  数据来源:WIND、CF40研究部

  猪肉与鲜果价格飙升的主因也并非受贸易战影响。虽然我国在第一批加征关税清单就涉及了对进口猪肉、鲜果加征25%的关税,但猪肉和鲜果价格上涨的主要原因是受到猪瘟以及气候等不利因素的影响,具有一定的季节性和周期性,与中美经贸摩擦没有直接影响。

  其中,水果价格涨幅大主要是因为苹果、梨主产区在去年春季遭受倒春寒天气,减产幅度较大,加之南方部分地区多次强降水影响采摘和运输,火龙果和菠萝等水果价格上涨导致水果价格持续走高。猪肉价格上涨是去年8月以来非洲猪瘟疫情影响,导致育肥猪和能繁母猪存栏持续下滑,从而市场供给出现阶段性偏紧。随着西瓜、甜瓜、桃等夏季时令水果大量上市,中央对猪肉养殖户的扶持政策出台,预计猪肉和水果价格将会出现总体回落。

  我国加征反制关税对通胀影响几何

  进口价格指数与CPI和PPI之间具有明显的相关性。简单从相关性来看,进口价格指数同比与PPI同比之间的相关程度为89%,与CPI同比之间的相关程度为54%。

  对进口价格指数、CPI和PPI构建VAR模型,量化加征反制关税对我国通胀的影响。

  通过对序列进行单位根检验、最优滞后阶数选择,最终对序列构建了VAR(2)模型,模型的R2较高,且通过了根检验,说明构建的VAR(2)模型是平稳的。从结果来看,滞后一期和两期的进口价格指数对当期CPI与PPI有显著影响。

  对模型做脉冲响应,从结果来看,进口价格指数上升会对CPI和PPI带来正向冲击,并一致在第6期达到峰值。给进口价格指数一个标准差的冲击,影响CPI在第6期达到峰值0.105,PPI同样在第6期达到峰值0.575。因为三个变量的单位一致,因此可简单理解为进口价格指数上升1%,影响CPI在第6期上升0.105%,PPI在第6期上升0.575%。

  我国现已对美加征关税1100亿,其中500亿产品加征25%关税;600亿进口商品中,大约176万亿加征25%、104亿加征20%、117亿加征10%以及202亿加征5%关税。因此1100亿美国进口商品平均加征关税税率为19%。

  即便加征反制关税对进口价格带来的影响全部被我国厂商和消费者承担,对美加征关税商品占中国全部进口商品的6%,影响中国进口价格上涨粗略估算为1.1%。再由模型得到进口价格上涨对CPI与PPI的影响,将拉动CPI抬升0.12,PPI抬升0.63。整体而言,加征报复性关税对我国CPI和PPI的影响有限。

  而且加征关税对我国进口商品价格的影响也不完全由我国承担。例如大豆、原油、汽车等受加征关税影响较深的产品,我国会通过转移进口贸易国来减轻关税带来的负面影响。

本文首发于微信公众号: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文章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和讯网立场。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请自担。

    ——本信息真实性未经中国猪肉网证实,仅供您参考